“甜味”通常让人联想到快乐和幸福,很多人在减肥的过程中,会因为想戒掉糖而感到无奈。然而,谁能想到,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波士顿,这个让人陶醉的味道竟成了“无形的杀手”?
在那个时代,甜美的糖浆让不少人丧命,至今提起那种甜而致命的味道,许多幸存者仍会不自觉地颤抖,回忆起那场灾难带来的恐惧。
1919年1月15日,波士顿的街头发生了一件几乎所有目击者都无法忘怀的惨剧,那一天,这座城市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吞噬。街头的居民未曾预料到,正当他们悠闲地走在路上时,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,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巨大的、黏腻的糖浆洪流。
展开剩余79%“快跑!快跑!糖浆泄露了!”街头突然响起尖叫声,混乱的景象让人无从应对。人们还没来得及弄明白发生了什么,糖浆就已如海啸般席卷而来。原本稳稳放置的巨大储糖罐猛然爆裂,糖浆像滔滔江水一样喷涌而出,迅速蔓延至几百米外。周围的行人、车辆、马匹甚至没来得及躲避,犹如被强力吸附在地面上,无法动弹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共造成21人死亡,数百人受伤,糖浆的威力令现场几乎无法想象。有的人被热糖浆烫死,面目全非;有的人被糖浆撞倒后,被埋在厚重的糖蜜中,因窒息而死;还有的人被冲上来的车辆撞击,最终被糖浆覆盖,无法动弹而致命。
幸存者回忆道:“当时我们正走在街上,突然听到一声巨响,糖罐爆炸后糖浆就像洪水一样涌来。看到糖浆即将到达时,我飞快跳上了一个高台阶,死死抓住栏杆,才侥幸逃脱。其他人则没来得及反应,都被粘在地上动弹不得。”
此次爆炸共释放了870万升糖浆,即便流淌得很远,但糖浆的高度依旧达到1米,足以将人淹没。它的冲击力极强,甚至摧毁了高架桥梁,并导致正在经过的火车脱轨,直直掉进了河里。河中的人们无助地呼救,整座城市弥漫着绝望的声音。
灾难发生后,周围的居民、警察、消防队员和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,清理现场的糖浆。经过四天四夜的辛勤努力,才勉强清理出一部分糖浆,街道勉强恢复了通行。然而,仅仅依靠城市的水源根本无法清理干净,最终政府不得不动用海水进行冲刷,尽管如此,仍然有些地方被粘稠的糖浆残留。
灾难后的几天里,很多居民精疲力尽,而有些人的房屋被糖浆冲毁,变得无家可归。曾经安宁的生活被打乱,未来也似乎没有了任何希望。
事件发生后,公众开始纷纷猜测这场爆炸的根本原因:是自然灾害,还是人为的疏忽?一些受害者自发组织了监督小组,要求政府尽快给出真相。他们举着标语,天天在政府门口示威,要求还原事实真相。
在政府的压力下,他们花了超过六个月的时间才清理干净街头的糖浆遗留。与此同时,政府还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来安抚受灾的民众。经过调查,政府终于找到了储糖罐的制造者——一家名为“工业乙醇公司”的企业。
那么,为什么这家公司要在街边放置这样一个庞大的储糖罐呢?这一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。
在战时,美国作为一个中立国,专注于生产酒精和相关产品,尤其是朗姆酒和工业酒精,通过向交战国供应酒精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。然而,工业酒精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糖浆。这家公司在一次收购中,获得了一家濒临倒闭的蒸馏厂,并通过收购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。
战时,士兵们生活艰苦,闲暇时喜欢小酌几杯,这使得酒的需求量激增。为了降低运输糖浆的成本,这家公司决定在厂区旁建一个储糖罐,这样既能节省运输费用,又不必租赁外部土地。这个决定虽然看似聪明,却为灾难埋下了伏笔。
而之所以在这时匆忙建设储糖罐,是因为一项名为“禁酒令”的法律即将在一年后出台。禁酒令一旦实施,这家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,因此他们急于趁禁酒令前赶紧生产大量酒精,销售至市场。为了满足这巨大的需求,他们开始疯狂生产糖浆,并在厂区附近随便建了一个巨大的储糖罐,目的只为节省成本和时间。
然而,这个仓促建造的糖浆储罐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。1919年春,天气异常多变,温差巨大。1月15日,白天气温温暖,但夜晚却骤然寒冷,罐体内的气压剧烈波动,最终导致了爆炸。虽然气温变化是直接诱因,但问题的根本还是人。公司为了追求低成本和赶工期,忽视了储罐的质量,甚至连压力测试都没有进行。储罐的罐壁比正常的厚度只多了不到1厘米,质量极其薄弱,根本无法承载超过设计容量的糖浆。
在糖浆装满一半时,便出现了泄漏现象,但由于流量较小,没人重视。直到有一位工人发现问题,提议进行修补,但他被公司经理拒绝,经理认为修补会影响生产,导致公司损失巨大。于是,他们将泄漏的地方重新涂上了与糖浆颜色相似的漆,试图掩盖问题。然而,这一切未能阻止灾难的发生。
最终,经过长时间的调查,罪魁祸首暴露了:这家工业乙醇公司因追求利益、忽视安全,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。事后,受害者纷纷要求赔偿,但公司拒不承认责任,并通过媒体试图将事件归咎于“天灾”。最终,经过多年诉讼,法院判决公司必须赔偿所有损失并修复受损的道路。
然而,无论赔偿多少,失去的生命再也无法复生,曾经热闹的街道也永远失去了生机。直到今天,波士顿的这条街道仍然弥漫着糖蜜的甜味,走在上面,路面依然有些粘稠。那块标牌始终提醒着人们:安全生产,珍惜生命。
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给所有人上了沉痛的一课。它告诫我们,很多灾难并非大自然的惩罚,而是人为的疏忽。无论追求什么目标,都不能忽视安全。生命至上,唯有以人为本,才能保障所有人的安宁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